•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3-11-11 14:35 原文鏈接: 專家稱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檢測很嚴格

      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依照的標準是什么?安全審定由誰承擔?轉基因食品安全由誰定義?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所副所長、農業部轉基因植物安全檢測中心(上海)常務副主任、教授唐雪明介紹:“目前推向市場的、已經商品化的轉基因食品,都經過了國際安全評價體系嚴格評價,是安全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受到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和消費者的高度關注。沒有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會把不安全的食品推向市場。這一點請公眾理解和放心。”

      評價指南能公開查詢

      唐雪明介紹,我國在2004年就成立了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截至目前已發布99項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評價標準和技術規范,涵蓋了產品成分檢測、環境安全檢測、食用安全檢測和標識四個方面。每項標準形成前,相關檢測和評價技術都需要多家有資質的參比實驗室認證評估。國內食物安全檢測的具體實驗參照“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指南”,指南符合聯合國《生物安全公約》和《國際食品法典》的要求,詳細內容可以公開查詢。

      同時,每一個安全評價部門都通過嚴格的國家級計量認證和審查認可,檢測和評價過程完全獨立進行,具有第三方檢測評價的公正性。

      上市食品可放心食用

      “什么是安全食品?《國際食品法典》告訴我們‘安全的食品應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唐雪明表示,轉基因食品同樣適用這個標準。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由170多個國家組成,負責制定國際食品標準,也是WTO承認的國際仲裁機構,食品法典作為唯一、最重要的國際參考標準,有權威性。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于1997年成立了生物技術食品政府間特別工作組,制定了轉基因領域風險分析原則和指南,成為各國公認的食品安全標準和世貿組織裁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依據。世界衛生組織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凡是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一樣安全,可以放心食用。

      安全評價需8到10年

      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有一個國際公認的規范程序和標準,標準內不僅包括對轉入基因和編碼蛋白質的檢測,還包括非預期效應。一種轉基因食品投入市場前,根據不同的轉基因植物及其食用產品的特性,其安全性評價的時間(包括環境安全評價)平均需要8到10年。“我國實行的是國際上最嚴格的轉基因產品安全檢測標準。目前還沒有發現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上有差別。”

      唐雪明稱:“目前已獲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分子特征清晰,未發現環境安全不良影響,關鍵營養成分沒有差異,毒性試驗對試驗動物未發現不良影響,與已知過敏原也沒有同源性。”

      懷疑情緒來自多方面

      唐雪明承認,轉基因技術有兩面性。由于轉基因技術打破了不同物種之間天然雜交屏障,實現了物種間基因的直接轉移,也可能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態環境構成潛在風險,是否存在風險是由轉入外源基因的安全性決定的。“科學家的工作就是努力將此技術造福人類而將風險降至最低。”他認為,因為轉基因技術的復雜性和安全評價的科學本質,只有經過嚴格訓練的專業人士才能深刻理解,普通公眾不了解很正常。所以需要澄清混淆視聽的信息。民眾懷疑情緒的產生來自多方面,有科學認知問題和技術認同問題,也有媒體或其他信息平臺傳播信息不充分的問題。除了對轉基因技術本身的科學性不了解,更多是與科學無關的社會因素。“民眾需要科普,如果做一次科普能影響哪怕一兩個人,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相關文章

    代表建議:啟動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立法

    近日,四川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參會的湖北省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孫庚圍繞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開展碳中和先行示范提出建議。孫庚表示,四川是我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

    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前沿學術論壇線上召開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LMB實驗室)舉辦的2022年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前沿學術論壇以線上的形式召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李超倫、副所長張長生等出席論壇......

    什么是生物多樣性?有何保護意義?一起了解

    當地時間12月7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正式開幕,簡稱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此次會議中,將簽署“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框架圍繞《生物多......

    首家生物細胞實驗室落成

    5月15日,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首個生物細胞實驗室在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落成。包括“腫瘤生物細胞免疫治療”“NK細胞保健治療”兩項新技術。實驗室的落成,標志著欽州開啟生物細胞免疫治療的新時代,給癌癥患者帶......

    生物新方法重建青藏高原東北部快速隆升歷史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方小敏帶領新生代環境團隊多位成員,聯合中科院西北院苗運法研究員等國內外多位學者協同攻關,利用3088個現代表層孢粉樣品數據庫,從生物指標角度,建立了反演古海拔高度的新方法,并將其......

    植入生物電池人體可借光合作用修復受損細胞

    科技日報杭州12月8日電(洪恒飛李文芳葉筱筠記者江耘)人類借助光合作用修復身體機能,不再只是夢想。8日,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骨科林賢豐醫師、范順武教授團隊與浙大化學系唐睿......

    遏制萬物生靈走向毀滅

    編者按:12月7日至19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當前,地球上平均每一小時就有一種生物消失,面對自恐龍滅絕以來最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喪失......

    9日直播|生物材料與生物技術領域高峰論壇

    直播時間:2022年12月9日(周五)9:00-17:15直播地址:科學網微博直播間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844098073788......

    生物控害!不同植物品種間作還有這個好處

    每一個物種包括由若干個體組成的若干種群。各個種群由于突變、自然選擇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遺傳上不同。這種遺傳(基因)多樣性是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近日,華東理工大學研究員萬年峰課題組......

    首個涉生物醫藥領域未來產業科技園獲批建設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聯合發布《關于批復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的函》,全國共有10家未來產業科技園成為首批建設試點。其中,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推薦的“生物醫藥與新型移動出行未來產業科技園”成功入選。據了解,......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