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2-09 15:04 原文鏈接: 上海硅酸鹽所鋰金屬電池雙功能電解液設計研究獲進展

      與傳統的石墨負極相比,鋰金屬負極具有高的理論比容量(3860 mAh/g)和極低的電化學電位,有望助力實現鋰金屬電池500 Wh/kg的能量密度目標。然而,不可逆的電極-電解質界面副反應、不可控的枝狀鋰生長、“死鋰”積累以及過大的極化電位,導致電池安全和失效問題。匹配高鎳三元正極有利于高能量密度的實現,而正極界面的不穩定易造成過渡金屬溶解,致使活性物質損失和容量衰減。合理的電解液配方可以衍生出穩定的正負極/電解質界面,驅動高比能鋰金屬電池的長效運行。

      針對負極鋰枝晶生長及高鎳三元正極界面不穩定的問題,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李馳麟團隊提出了一種協同作用的離子“殼-核”型復合物作為醚類和酯類電解液添加劑,通過高LUMO能級的有機陽離子基團(“殼”)對溶劑化鋰離子的排斥作用和具有豐富氧端基及非局域電荷分布的Keggin型多金屬氧酸鹽POM(“核”)對鋰離子的富集作用,實現了對鋰離子流的定向引導及鋰金屬的受控核化生長。研究利用有機陽離子基團的高HOMO能級及強吸附特性可以通過預先氧化成膜進一步穩定電解液/LiNi0.8Co0.15Al0.05O2正極的界面。相關研究成果以Lithium Ion Repulsion-Enrichment Synergism Induced by Core–Shell Ionic Complexes to Enable High-Loading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在鋰離子電鍍過程中,表面帶正電荷的添加劑易吸附在突起的電子集中分布的尖端上,靠近這些區域的鋰離子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斥,從而使鋰離子在負極上的流動分布趨于均勻化。逐漸釋放的具有非定域負電荷和豐富O官能團的無機POM核將收集從尖端排斥至周圍的鋰離子或在電解液中溶劑化的鋰離子。在重復充放電過程中的電場力作用下,POM聚陰離子和反電荷離子之間的動態可逆和非錨定的靜電相互作用使POM的釋放具有可持續性。在捕獲電子后,這些POM核將和被吸收的鋰離子共組裝,類似特殊的成核調節器,因此,Li離子流和Li金屬沉積被進一步引導和均化。這一斥鋰-富集協同機制促進LiF和LiNxOy組分在負極界面層(SEI)的富集,利于對鋰枝晶的抑制作用。

      這類離子復合物改性的電解液可以使對稱鋰金屬電池在3和5 mA/cm2的高電流密度下分別具有超過500和300個周期的長循環壽命。差分電容測試表明,控制SEI形成的雙電層中吸收的離子發生了重排。在電解液中只添加POM鹽后,鋰沉積物即可組裝成凹形的土坯堆積;進一步的復合添加劑改性可促進表面光滑、排列緊密的球形鋰鍍層的形成。DFT計算驗證了負極側斥鋰-富集協同機制的合理性以及正極側改性固態電解質界面(CEI)的預先形成。雙向功能化的電解液實現了對高電位LiNi0.8Co0.15Al0.05O2正極的兼容,使其在20 mg/cm2的高載量下仍可長效循環上百次。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的支持。


    相關文章

    下一代鋰硫電池或在5分鐘內完成充電

    澳大利亞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下一代鋰硫電池有望在5分鐘內完成充電,而不像目前這樣需要數小時。這一突破有可能徹底改變儲能技術,推動高性能電池系統的發展,為消費電子產品和電網應用儲能系統提供性能更......

    新能源汽車浪潮下的鋰電池實驗室裝備革新

    2023年,中國汽車行業蓬勃發展,特別是新能源車市場迎來了顯著增長,為2024年的新起點帶來了希望。在今年的兩會上,鋰電產業鏈成為了熱議話題。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鋰電產業鏈上下游的重......

    寧德時代獲電池單體及其制造方法發明專利授權

    寧德時代(300750)新獲得一項發明專利授權,專利名為"電池單體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設備、電池及用電裝置",專利申請號為CN202110873211.6,授權日為2024年3月12......

    哈工大科研團隊提出界面電子耦合機制提高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王振波教授團隊在雙功能氧電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設計鈷-氮-鉻跨界面電子橋打破制約活性-穩定性轉換以實現超穩定的雙功能氧電催化劑》為題發表在《德國應......

    新型鈣氧氣電池成功研發

    近日,復旦大學纖維電子材料與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學系、先進材料實驗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彭慧勝/王兵杰團隊,聯合王永剛、周豪慎、陸俊等合作者,研發出一種新型鈣-氧氣電池,該電池可在室溫條件下......

    經濟效益放大40倍!我國科研團隊用廢舊電池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

    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的夏寶玉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創新的技術,利用回收的廢舊電池將二氧化碳(CO2)轉化為甲酸,這是一種具有高經濟價值的產品。他們的研究成果被發表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雜志......

    動力電池新局面!曾毓群獨掌寧德時代,李平退出一致行動

    【2024年2月8日晚間,寧德時代,全球動力電池龍頭,發布重要公告,宣布解除曾毓群與李平之間的一致行動關系。據公司介紹,曾毓群與李平于2012年10月因共同看好動力電池業務前景,通過各自控制的投資公司......

    硅基電池技術突破:電動汽車續航1000公里不再夢想

    【前沿科技觀察】目前,電動汽車的單次充電續航里程已經達到約700公里,科研人員的追求目標是將電池的續航里程提高至1000公里。為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將高儲能容量的硅應用于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的......

    室溫下可充鈣氧電池,復旦大學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主刊

    鈣金屬具有低氧化還原電位和多價性等特性,結合我國豐富的鈣資源,基于金屬鈣的電池體系在未來的能源應用中具有廣闊前景。近日,復旦大學纖維電子材料與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學系、先進材料實驗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國......

    迄今最高能效量子點太陽能電池面世:能效高達18.1%

    月1日消息,據媒體報道,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科學家借助新配體交換技術,合成出基于有機陽離子的鈣鈦礦量子點(PQD),開發出迄今能效最高的量子點太陽能電池。據了解,量子點是半導體納米晶體,尺寸從幾納米到幾......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