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0-03-16 02:36 原文鏈接: 三代基因測序技術以及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綜述

    基因是指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序列。基因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從而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人類約有兩萬至兩萬五千個基因。廣義上的基因檢測指通過血液、組織或細胞分泌物,對染色體、DNA分子進行檢測的一系列技術。目前在醫療領域,基因檢測除直接人體DNA分子外,還可通過檢測人體內微生物基因信息,判斷受檢者健康狀況和疾病風險。

    一般情況下,基因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忠實地傳給下一代,使其呈現出與親體相似的性狀如身高、血型等。有些基因與人體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其不一定直接導致某種疾病發生,也可能通過影響個體,如對某些病毒、細菌的免疫力,間接“參與”疾病發生過程。如果某些基因在復制過程中出現錯誤,或受后天環境影響發生突變也可能增加個體患病幾率。而了解這些基因信息,有助于人類更好地應對疾病和健康風險。

    基因檢測技術分類

    目前應用較廣的基因檢測技術大致分三類:基因測序、以核酸擴增為基礎的PCR技術,以熒光雜交檢測為基礎的FISH技術。這三類技術溝通構成了基因檢測基礎,大部分基因檢測項目都有賴于這三項基礎技術開展。此外,基因芯片技術應用范圍也較廣。

    PCR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可放大、擴增特定DNA片段,通常用于人體基因少量突變位點檢測、細菌或病毒基因檢測,并在二代基因測序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該技術優點是靈敏度高、操作相對簡便,但中間樣本制備過程可能存在交叉污染。

    FISH技術(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可利用已知的DNA變異序列,與被檢測的樣本DNA序列雜交、互補配對,從而發現樣本DNA的異常情況。基因芯片技術則是將大量已知DNA序列做成探針,集成在同一芯片上與標記樣品分子進行雜交,從而獲得樣本序列信息。該技術優點是成本相對較低、效率較高,但難以發現未知區域信息。

    基因芯片又稱DNA微陣列(DNA micro-array), 是把大量已知序列探針集成在同一個基片(如玻片、膜)上, 經過標記的若干靶核苷酸序列與芯片特定位點上的探針雜交, 通過檢測雜交信號, 對生物細胞或組織中大量的基因信息進行分析。

    基因測序技術,采用生物化學和光學技術結合,將DNA序列中ATCG四種堿基逐一轉化為電化學信號,通過光學檢測設備識讀,報告圖為四種顏色的峰谷圖,根據信號強弱來識別四種堿基。測序技術的優勢在于,可以逐一讀出全部基因序列,雙向測序是基因檢測結果金標準,可以用于檢測未知基因;缺點是測序對樣本DNA濃度和純度要求比較高,實驗操作技術要求比較高,且每次實驗只能檢測一個位點或一段序列。

    與PCR和FISH技術相比,基因測序技術可直接讀取DNA分子的30億個堿基序列,具有高通量、數據量大的特點。其中二代基因測序是當下基因檢測最熱門的技術。基因測序技術的缺點是操作復雜、對樣本DNA濃度和純度要求較高,且數據龐雜。

    表1. 基因檢測技術對比

    基因測序三代技術

    基因測序從1977年的第一代Sanger測序技術發展至今,已經有40年的發展歷程。1987年,Applied Biosciences公司基于Sanger測序原理發布第一臺自動測序儀,第一代測序讀長長,準確率高,后來成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主力機型,而現在也依然是測序的金標準。盡管第一代測序在準確度的優勢明顯,但是存在成本高、通量低等缺點,制約其大規模商業應用。經過技術發展和流程優化,以羅氏454、illumina、Life的Solid系統為主的第二代測序技術出現,促使測序成本以超摩爾定律下降,并且大幅提高測序速度,以前完成一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需要3年時間,而使用二代測序技術則僅僅需要1周。但是缺點就是讀長太短,后續需要通過生物信息學軟件進行數據組裝。2008-2010年密集出現的第三代測序技術可謂驚艷全球。第三代測序技術是單分子測序,由于不需要對樣本進行擴增等前期準備工作,測序時間大幅縮小,理論準確性將提高,成本進一步下降,相比于第二代測序技術優勢明顯,但是目前由于準確性低、測序信號易丟失等因素,尚且處于科研階段。第四代測序技術更加先進,但也存在第三代技術的問題,短期內無法商用。

    基因測序技術成本以摩爾定律方式下降

    第一代基因測序法即Sanger法,采用的是直接測序法,是1975年由桑格(Sanger)和考爾森(Coulson)提出的經典的鏈終止法。其基本原理即雙脫氧核苷三磷酸(ddNTP)缺乏PCR延伸所需的3'-OH,因此每當DNA鏈加入分子ddNTP,延伸便終止。每一次DNA測序是由4個獨立的反應組成,將模板、引物和4種含有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核苷酸的ddNTP分別與DNA聚合酶混合形成長短不一的片段,大量起始點相同、終止點不同的DNA片段存在于反應體系中,具有單個堿基差別的DNA序列可以被聚丙烯酰胺變性凝膠電泳分離出來,得到放射性同位素自顯影條帶,依據電泳條帶讀取DNA雙鏈的堿基序列。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代表為ABI公司3700系列熒光標記自動核酸分析儀,Sanger測序法是測序技術的金標準,其測序長度可達1000bp,準確性幾乎100%,但存在通量低、成本高、耗時長的不足,嚴重影響其大規模應用。人類基因組計劃主要是基于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平臺。

    圖1. 第一代測序法原理


    第二代測序技術(也稱下一代測序NGS,大規模平行測序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高通量測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是2005年以來發展的新一代測序技術。核心原理是邊合成邊測序,其基本步驟包括文庫制備、單克隆DNA簇的產生和測序反應,可以同時并行分析陣列上的DNA樣本。與第一代測序技術相比,第二代測序技術具有高通量、低讀長、敏感性高、成本低的特點。代表性測序平臺主要包括Roche公司的454測序平臺、Illumina公司的Solexa測序平臺、ABI公司的Solid系統、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Ion Torrent個人化操作基因組測序儀。第二代測序技術在大幅提高了測序速度的同時,還大大地降低了測序成本,并且保持了較高準確性,以前完成一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需要3年時間,而使用二代測序技術則僅僅需要1周,但其序列讀長方面比起第一代測序技術則要短很多,大多只有100bp-150bp,這就意味著需要更嚴格復雜的序列拼接技術,不僅可能產生誤差,也花費了部分時間。目前第二代測序技術是主流,約占測序設備的80%以上。

    圖2. 第二代測序法原理

    第三代測序技術以納米孔單分子測序技術為代表,最大的特點就是單分子測序,測序過程無需進行PCR擴增。基本原理是:DNA聚合酶和模板結合,4色熒色標記4種堿基(即dNTP),在堿基配對階段,不同堿基的加入,會發出不同光,根據光的波長與峰值可判斷進入的堿基類型。該技術簡化了樣品處理過程,避免了擴增可能引入的錯配,且不受鳥嘌呤和胞嘧啶或腺嘌呤和胸腺嘧啶含量的影響,具有速度快和長讀長等優點,但通量較低,測序準確率較差,目前尚不成熟。第三代測序平臺包括美國Helicos公司的HeliScope遺傳分析系統和Pacific的PacBio RS單分子實時測序系統。

    表2.基因測序三代技術及儀器平臺對比

    前述三種基因檢測技術,包括基因測序技術、PCR技術、FISH技術等,最早都集中出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其中,PCR技術因操作相對簡單、成本更低,率先得到大規模應用。而基因測序技術直到二代測序(NGS)的出現,才加速了其商業化進程。但基因檢測行業真正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實際上有賴于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基因測序技術讓人類第一次,能夠獲得個體全基因組幾乎所有信息,這是人類能夠破譯基因密碼,認識疾病和基因關系的前提條件。基因測序技術發展至今,經歷了三次演變,每一代測序技術都各有優、劣勢,彼此之間互為補充,而不是相互替代。二測序技術是現在應用最廣的技術,三代測序技術目前用于科學研究中。


    相關文章

    新突破!便攜式測序設備助陣,2小時內可診斷腦腫瘤

    英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神經腫瘤學雜志》上發表論文介紹,他們新開發出一種超快速腦腫瘤基因診斷方法,可以將腦腫瘤的診斷時間從此前的6至8周縮短至2小時。這種腦腫瘤基因診斷方法由英國諾丁漢大學等機構的研......

    醫療器械優先審批申請審核結果公示(2025年第6號)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發布醫療器械優先審批申請審核結果公示(2025年第6號),同意了蘇州淦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申請的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1(SMN1)檢測試劑盒(PCR-熒光探針熔解曲線......

    410萬這家疾控中心采購一臺高通量基因測序儀

     項目概況 上海市長寧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長寧區衛生健康監督所)高通量自動化基因測序儀公開招標項目 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上海市政府采購網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

    3280萬元華中農業大學大批儀器采購意向涉PCR、蛋白純化等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發布多個實驗室儀器設備政府采購意向,采購的產品包括:超高分辨多色快速成像系統、熒光定量PCR儀、顯微鏡、蛋白純化系統、分析天平、電泳儀、搖床、細胞破碎儀、核酸轉染系統、純水系統等,采......

    1868萬,華北水利水電雙一流建設項目啟動招標

    項目概況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雙一流創建重大教學科研設備采購項目(水)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河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網站下載。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5年06月05日09時00分(北京時間)前遞交投標文......

    2025年Q1測序儀中標盤點這家品牌占比超3成

    基因測序儀作為生命科學研究和醫學應用的關鍵工具,通過對核酸分子的序列測定,為遺傳信息的解讀和挖掘提供了基礎。自第一代測序技術誕生以來,測序儀經歷了從一代到三代的快速發展。一代測序儀主要基于Sanger......

    賽納生物、海爾施基因強強聯合加速測基因序技術海外市場拓展

    近日,賽納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納生物”)與寧波海爾施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爾施基因”)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整合基因測序技術資源與區域市場優勢,共同推進基因測序技術在海外經......

    重大突破!新加坡發布長讀長RNA測序數據集SGNEx

    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基因組研究所領導的科學家團隊,發布了迄今全球最大、最全面的長讀長RNA測序數據集之一——新加坡納米孔表達數據集(SG-NEx)。這一成果有望解決疾病研究中長期存在的技術瓶頸,使研究人......

    猿類基因組測序為人類進化研究提供“里程碑”視角

    經過20多年的努力,科研人員成功地對6種現存猿類的基因組進行了完整測序,為研究人類進化提供了近距離視角,這被英國《自然》雜志稱為“遺傳學的一個里程碑”。123名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9......

    預算887.8萬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25年05月(至)2025年06月政府采購意向

    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25年05月(至)2025年06月政府采購意向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昆......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