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一例胎兒腎上腺神經母細胞瘤并出生后術后肝轉移病例分析


     

    孕婦26歲,孕1產0,孕27周。常規超聲檢查發現緊貼左側膈肌下方、左腎上方、胃泡后方3.7 cm×2.8 cm團狀高回聲(圖1),邊界清,類圓形,與胃泡、腎臟、膈肌均分界清,內部回聲均勻,左腎上腺小部分可顯示,范圍約1.5 cm×0.7 cm,似向下受壓移位,結構未見明顯異常。右腎上腺大小約2.6 cm×0.7 cm。彩色多普勒示腫物內部可見少許短條狀血流信號,似來自腹主動脈腹腔干分支。

     


    超聲診斷:胎兒左側膈肌下方高回聲團塊,內部回聲無明顯改變,排除腎上腺出血,考慮占位性病變,來源腎上腺可能,不排除隔下隔離肺等其他性質。出生后即行手術切除,術后病理診斷為來源于左腎上腺的神經母細胞瘤。

     

    術后4個月復查肝膽胰脾腎超聲:肝大小形態尚可,實質內可見彌漫多發大小不等的低回聲灶(圖2),大者2.0 cm×1.5 cm,邊界尚清,回聲不均,內可見血流信號,肝內外膽管未見擴張。超聲診斷:肝實質內彌漫分布低回聲結節,考慮轉移灶。后在超聲引導下對肝臟較大結節穿刺活檢,病理結果示:送檢組織內見小圓形細胞呈彌漫增生,細胞體積小,胞漿少,粉染,核圓形深染,核仁不明顯,核分裂少見。

     


    免疫組化染色結果:NSE(+)、Syn(+)、CgA+/-、CK(-)、LCA(-)、CD99(-)、S-100(-)、Ki-67增殖指數1%。結合臨床病史,病變符合肝神經母細胞瘤轉移。

     

    討論

     

    神經母細胞瘤為小兒最常見的實質性惡性腫瘤,大部分在5歲前發病,發病率僅次于白血病和神經系統腫瘤,約占小兒惡性腫瘤的8%,神經母細胞瘤主要來源于未分化的交感神經節細胞,其中74.4%原發腫瘤位于腹膜后,主要發生于腎上腺,其他常見部位為胸腔和頸部。

     

    臨床表現與發病年齡、原發部位、分期有關,多以發現腹部包塊、發熱及腹痛常見。超聲表現為圓形或分葉狀腫塊,呈均勻一致的中等偏強回聲或中等偏低不均勻回聲,部分可見不規則無回聲區(腫瘤出血所致),可見鈣化灶,呈分散而粗大的斑點狀強回聲,后伴聲影。神經母細胞瘤惡性程度高,短期內即可發生擴散和轉移,常見肝及骨髓轉移,少見肺轉移,一般確診時多數已屬晚期。

     

    本例患兒神經母細胞瘤于胎兒期被發現,出生后即行手術切除,但仍于手術后4月發生肝轉移,可見神經母細胞瘤惡性程度很高。腎上腺區神經母細胞瘤需與腎母細胞瘤鑒別,前者來自腎外,腎雖受壓移位,但可測及完整腎臟回聲;后者腫瘤來自腎,正常腎的回聲消失或殘缺。由于發生部位隱匿,無特異癥狀,難以早期診斷,但在胎兒腎上腺區發現占位性病變時,需警惕本病。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