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是一種少見的炎癥性脫髓鞘疾病,好發于兒童和青少年,其預后與早期診斷及治療明顯相關。目前臨床上治療主要采用高劑量糖皮質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然而該方案對一部分患者療效欠佳。本文報道了一例患者,采用傳統治療效果不佳,而采用血漿置換后癥狀發生好轉。在此對該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以提高對疾病診療的認識。
本文經《中華醫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授權,僅限于非商業應用。
病例回顧
病史概述
14歲男性,因頭痛伴惡心、嘔吐3天,發熱1天入院。患者因“受涼”后出現頭痛,伴惡心、嘔吐,1日后上述癥狀加重,于當地醫院就診,查頭顱MRI示腦水腫,給予對癥處理后,癥狀未見明顯好轉。發病第2天患者開始發熱,最高體溫38.5℃。
查體及輔助檢查
查體:體溫37.8℃,脈率72 次/min,呼吸頻率18 次/min,血壓145/86 mmHg,雙側病理征陽性,腦膜刺激征陽性,余未見顯著異常。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3.1×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68.8%;
腰椎穿刺:腦脊液壓力18 cmH2O,常規生化示:白細胞計數30×10^6/L,糖3.53 mmol/L,氯119.4 mmol/L,蛋白1830 mg/L;
病毒檢測:單純皰疹病毒抗體IgG 24.5 AU/mL,巨細胞病毒抗體IgG 127 U/mL,抗風疹病毒抗體IgG 37.6 IU/mL,EB病毒殼抗原IgG 279 U/mL,EB病毒核心抗原IgG 600 U/mL。
診治過程
入院后考慮顱內感染、病毒性腦炎,給予脫水降顱壓、抗病毒、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入院后第3天出現雙眼左側快速水平眼震,雙側指鼻及跟膝脛試驗不穩;復查頭顱MRI未見明顯異常;入院后第7天出現精神癥狀、吞咽困難,雙下肢肌力減退伴痛覺減退、深淺反射減弱、大小便排出困難;考慮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
入院后第8天給予甲強龍500mg聯合免疫球蛋白(0.4g/kg)沖擊治療;第10天出現癲癇持續狀態伴2型呼吸衰竭,血氣分析示pH=6.9,二氧化碳分壓232 mmHg,立即給予氣管插管后接呼吸機輔助呼吸,后轉入ICU。
入ICU查體:體溫38.8℃,脈率102 次/min,呼吸頻率23 次/min,血壓149/88 mmHg,中度昏迷,口角及雙上肢不自主抽動,雙眼左側快速水平眼震,顱神經查體不合作,給予疼痛刺激可見雙上肢回縮,雙下肢無動作,雙側病理征陽性,腦膜刺激征陽性。
入科后繼續給予甲強龍聯合丙種球蛋白沖擊治療,同時給予抗癇、腦保護、保證腦灌注、維持內環境穩定等對癥支持治療。入院第14天,激素聯合丙種球蛋白沖擊治療7天,患者神志清楚,呼吸仍無力,潮氣量380 mL,呼吸頻率11次/min,不能脫機拔管,雙下肢肌力仍為0級,
復查腰穿:壓力為17 cmH2O,常規生化示白細胞計數15×10^6/L,糖3.48 mmol/L,氯129.6 mmol/L,蛋白定量1010 mg/L;
腦電圖:彌散性中度異常;
頭顱+胸腰椎MRI:示胸3~4段脊髓內可見斑片狀等長T1長T2異常信號,邊界不清,短TI反轉恢復信號稍高,考慮急性脊髓炎;膀胱過度充盈,考慮神經源性膀胱可能。
復查病毒檢測:單純皰疹病毒抗體IgG 28.9 AU/mL,巨細胞病毒抗體 IgG 180U/mL,抗風疹病毒抗體 IgG 67.4IU/mL,EB病毒殼抗原IgG 565U/mL,EB病毒核心抗原IgG 600 U/mL。
考慮患者對激素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反應性不佳,且病毒IgG呈高水平狀態,仍有上升趨勢,停用丙種球蛋白,激素改潑尼松片60mg口服,逐漸減量,同時隔日行血漿置換療法(2500mL/d),共5次。
入院后第17天,血漿置換2次后,患者達潮氣量520mL,呼吸頻率15次/min,順利脫機拔管;入院第23天,5次血漿置換治療結束后,患者雙下肢肌力達到3級,仍有小便潴留,其余未遺留神經缺失癥狀,智能正常,轉康復科繼續治療。
討論
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發病率每年約0.2~0.8/10萬,好發于兒童及青壯年,其多灶性神經缺損表現取決于炎癥脫髓鞘累及部位和嚴重程度,包括錐體束、大腦半球、椎體外系、小腦、腦干、脊髓等的不同組合。
本例患者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早期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及腦膜刺激征陽性等顱內感染征象,數天內病情急劇進展,出現精神癥狀,癇性發作,腦干、小腦及脊髓受累表現,與文獻報道一致。
典型的ADEM常根據在前驅感染或疫苗接種背景下,發生急性或亞急性中樞神經系統多灶的彌漫性損害,結合影像學檢查診斷。多數ADEM患者的MRI病灶與臨床癥狀同時出現,但也有病灶延遲幾天至幾周才出現的患者,甚至有的在整個病程中未發現MRI異常,提示如果臨床表現符合ADEM,即使MRI正常也不能排除診斷。
本例患者共行3次MRI,前兩次未見異常信號,第3次示胸3-4段異常信號,但患者同時有腦干、小腦受損的臨床表現,結合患者發病過程,考慮ADEM診斷仍成立。
關于ADEM的發病機制,目前研究認為可能有分子模擬理論和炎癥瀑布反應理論。針對這兩種發病機制,臨床治療有兩種:
① 免疫抑制:大劑量激素及丙種球蛋白沖擊治療,早期使用足量糖皮質激素能減輕腦和脊髓的充血和水腫,保護血腦屏障,抑制炎性脫髓鞘過程。體質量30kg以下兒童為10~30mg/(kg?d),30kg以上者為1000mg/d,連用5天,對糖皮質激素治療欠佳或病情較重患者也可聯合使用免疫球蛋白0.4 g/(kg?d),連用5天,但其時機和療效尚缺乏大規模的隨機對照研究;
② 血漿置換:美國血漿置換協會對ADEM采用血漿置換的推薦等級為Ⅱ類推薦,C級證據,每次置換血漿量按40mL/kg或1~1.5倍血漿容量計算,隔日一次,連續5次,可直接清除這些炎癥反應因子,減輕患者癥狀。
本例患者在應用激素聯合丙種球蛋白沖擊治療后病情并無明顯改善,相反,在進行血漿置換后,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盡管我們看到了該例患者在應用血漿置換后病情發生了逆轉,國內外也有許多成功救治的病例報道,但臨床上并未得到廣泛推廣應用。隨著血漿置換在ADEM治療中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將有望作為ADEM治療的首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