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3-06 19:16 原文鏈接: 一例幼兒前囟區皮樣囊腫病例分析

     

    患兒男,8個月。“家長發現頭部包塊8月余”入院。患兒足月剖宮產,出生時發現額部一小包塊,隨著年齡增長成漸進性增大,包塊偶有破潰,有濃性分泌物排出。頭顱CT掃描:額部頭皮下可見約3.3 cmx2.1 cm囊實性包塊,邊緣光滑,其內可見多囊狀脂肪密度影,局部顱骨受壓(圖1),增強后包塊內實性部分強化明顯,脂肪成分未見強化(圖2,3)。

     


    圖1CT平掃軸位示額部頭皮下可見約3.3 cmx2.1 cm囊實性包塊,邊緣光滑,其內可見多囊狀脂肪密度影,局部顱骨受壓,低密度區CT值約415.4HU,高密度區CT值約30.3HU;圖2,3增強后包塊內實性部分強化明顯(CT值110.4HU),脂肪成分未見強化

     

    入院查體:T:36.9°C,神志清楚,前額部可見一約直徑約3 cm大小包塊,質軟無波動,壓痛陽性。入院后在全麻下行頭皮包塊切除術,術中見大量膿性分泌物溢出,逐步用電刀分離皮下,見包塊呈球樣增生,質韌,邊界清,與皮下及帽狀腱膜粘連較緊,將包塊完整切除送病理學檢查(圖4)。病理診斷:(頭皮)皮樣囊腫并感染。

     


    圖4病理鏡下見囊壁由復層鱗狀上皮構成,其內可見各種成熟的皮膚附屬器、皮脂腺、汗腺及毛囊(HEx100)

     

    討論:

     

    皮樣囊腫好發于頭部胚胎發育過程中各突起的縫隙以及軀干中心處。發生于嬰幼兒的前囟門的皮膚囊腫較為少見,文獻多以個案報道出現。由于前囟在1.5~2歲時閉合,故發生于2歲內前囟區的皮樣囊腫臨床表現與腦膜膨出相似,臨床上易誤診。

     

    在尚未閉合的前囟區生長出皮樣囊腫系胚胎第3~5周,自神經溝分離的上皮異位在兩個胚層之間而形成,為胚胎發育期遺留在身體組織內的外胚層組織發展而形成的囊腫,出生時即存在,但多在后期增大后才被發現。

     

    本例出生后即被發現,可能系囊腫在胎兒時期生長較大所致。發生于前囟區的皮樣囊腫,與皮膚無粘連,但與深部筋膜或骨組織粘連緊密,由于長期壓迫,在前囟區鄰近骨面上可形成壓跡,本例顱骨及術中所見與專著描述一致。

     

    術前CT增強檢查對前囟區皮樣囊腫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由于囊腫內含大量脂肪,包塊密度不均,可有脂肪密度影,CT平掃時多呈高、低不均混雜密度,邊界清楚,楊明等認為CT增強腫塊多無強化。但其它文獻表明表皮樣囊腫無強化,而皮樣囊腫可出現強化。本例病理結果為皮樣囊腫,CT平掃下其內為混雜密度,含明顯的脂肪和軟組織成分,CT增強后軟組織成分出現明顯強化,脂肪成分無強化。此點可與表皮樣囊腫鑒別。若皮樣和表皮樣囊腫均表現為脂肪密度,且包膜完整,邊界清晰時,則CT鑒別困難。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