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簡介
患者男,21歲。2016年8月10日自覺左頸部腫脹伴疼痛,次日開始發燒,最高體溫40 ℃,抗炎治療無效,8月26日就診當地醫院,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檢測顯示咽旁、頜下區、胸鎖乳突肌區、頸根部及鎖骨上窩多發淋巴結腫大,SUVmax 12.8;脾大、心包積液。激素治療后體溫下降,淋巴結也有縮小,但是停藥后體溫再次升高,淋巴結也增大。9月12日切除右頸部淋巴結活檢。骨髓活檢: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比例增高,余未見異常,血常規提示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
病理檢查
(1)大體觀察:淋巴結一枚,體積1.3 cm×1.0 cm×0.8 cm,表面光滑,切面灰白、粉紅質中。
(2)鏡下觀察:淋巴結被膜不厚,正常結構消失,未見明顯濾泡結構,間質小血管增生,可見彌漫成片的粉染區,以組織細胞為主,局部呈旋渦狀改變,背景細胞成分雜,有小淋巴細胞、漿細胞、樹狀突細胞、中性粒細胞及少許免疫母細胞浸潤,呈炎性改變。淋巴細胞未見明顯異型,局部可見少量的核碎片(圖1,圖2)。結合患者病史及形態學改變,不同單位的病理醫師在討論中考慮的診斷主要集中于以下幾種疾病:Kikuchi病、炎性假瘤、霍奇金淋巴瘤(HL)、富于淋巴組織細胞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LCL)、非特殊型外周T細胞淋巴瘤(PTCL-NOS)、血管免疫母細胞T細胞淋巴瘤(AILT)。
圖1 可見彌漫的粉染區,未見肉芽腫結構 HE 低倍放大
圖2 可見較多組織細胞,淋巴細胞未見明顯異型 HE 高倍放大
圖3 齊爾-尼爾森(Ziehl-Neelsen)抗酸染色結果 高倍放大
染色結果
(1)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CD21染色未見FDC網的存在,提示淋巴結固有結構消失,這點需要與淋巴瘤鑒別,因為很多淋巴瘤都可能破壞淋巴結固有結構,伴有炎性背景。但是,CD20顯示少量淋巴細胞陽性,CD3顯示較多T細胞陽性,不成片,且細胞體積不大,數量明顯多于CD20陽性的B細胞,Ki-67陽性指數約10%~20%,以上免疫組織化學結果支持為炎性病變。仔細觀察病變內T細胞無明顯異型性,免疫組織化學CD3陽性的T細胞體積不大,且散在、不成片,不支持典型T細胞淋巴瘤的診斷;病變內可見散在CD30陽性細胞,但強弱不等,提示為活化的免疫母細胞,同時加做CD15和PAX5染色,均未見陽性表達的大細胞,可以排除霍奇金淋巴瘤。本例為年輕人,起病急,高熱,加做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上皮細胞膜抗原(EMA)均陰性,排除了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可能。
(2)齊爾-尼爾森(Ziehl-Neelsen)抗酸染色:可見陽性抗酸桿菌(圖3)。(3)分子檢測:結核桿菌核酸檢測(PCR-熒光法)提示陽性。證實為結核桿菌感染。同時行EBER原位雜交檢測未見陽性,提示沒有EB病毒的感染。
最終診斷
(右頸部)淋巴結組織細胞為主的炎性病變中查見大量抗酸桿菌,結核桿菌核酸檢測陽性,符合結核性淋巴結炎。
隨訪
本例患者病情嚴重,發燒未能控制住,口腔里大量毛白斑,鏡下見大量的霉菌及孢子,多次檢測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和EB病毒均陰性,于會診后一周去世。
討論
本例為年輕人,病程短,系統性癥狀,多發淋巴結腫大,脾大,心包積液,伴發熱。組織形態學表現為大量組織細胞聚集,背景細胞成分雜,需要與伴有大量炎性背景的淋巴瘤鑒別。本例病變內細胞未見明顯異型,T細胞不呈片,Ki-67陽性指數不高,抗酸染色及結核桿菌核酸檢測陽性,符合結核性淋巴結炎改變。
本例的特殊之處在于未見明顯的肉芽腫結構及干酪樣壞死,主要為組織細胞。而且本例患者臨床表現為高熱,最高體溫40 ℃,PET-CT提示全身多發淋巴結腫大,SUVmax 12.8,很難想到結核桿菌的感染。典型結核一般累及外周淋巴結,以頸部淋巴結受累最多見,淋巴結腫大可以是其首發癥狀。PET-CT檢查SUV值一般不高,僅見個案報道可以出現淋巴瘤樣的高SUV值表現。結核性淋巴結炎在組織學上常表現為明顯肉芽腫結節,典型的結核肉芽腫為干酪樣壞死、環繞壞死周圍的朗格漢斯細胞、上皮樣細胞和淋巴細胞,朗格漢斯細胞是上皮樣細胞融合而成,具有強嗜堿性胞質,多個核沿細胞周邊排列,痊愈病變可出現纖維化及鈣化。
抗酸染色可以顯示分枝桿菌,通過PCR可以識別分枝桿菌的菌種。本例組織切片中,沒有看到明顯的肉芽腫結構,也沒有出現提示性的朗格漢斯細胞及干酪樣壞死,只是有少量的核碎片及中性粒細胞;在免疫缺陷的患者中,肉芽腫結節未充分形成時可以伴有較多的中性粒細胞。我們通過抗酸染色找到了大量的抗酸桿菌,結核桿菌核酸檢測陽性,也證實為結核桿菌。
本例提出討論的價值在于,當結核性淋巴結炎沒有特異性的癥狀,鏡下形態又不典型時,我們如果沒有做抗酸染色,只能考慮炎性病變,無法做出明確的診斷,而且很容易漏診。而結核和普通炎性病變的治療是完全不同的,本例病情未得到控制而出現廣泛播散,不是因為患者存在免疫缺陷(多次檢查HIV均陰性),而是因為沒有得到明確診斷和及時的抗結核治療,又因高熱而采用激素治療,很可能造成了結核的播散,加重患者的病情并出現嚴重后果。因此,加強對不典型結核病的警惕,加強結核菌的檢測,及時準確診斷出結核病,非常重要。
鑒別診斷
(1)Kikuchi病(組織細胞壞死性淋巴結炎):多發生于青年女性,最常累及頸部淋巴結,淋巴結腫大與發熱相關,多數高熱(高及39 ℃以上),白細胞降低,抗生素治療無效,自限性疾病,多數2~4周痊愈。鏡下診斷的依據為:淋巴結斑片狀部分受累、富含核碎屑、含有新月形組織細胞的混合性細胞浸潤。很多以碎屑狀壞死為主的淋巴結結核病會誤診Kikuchi病,本例臨床癥狀相似,但是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升高,而且鏡下形態雖然富于組織細胞,但核碎不明顯,低倍鏡下不是斑片狀受累,而且病灶內有中性粒細胞,患者病情呈持續性進展、無自發好轉傾向,均不支持Kikuchi病。
(2)炎性假瘤:是一種多發于年輕成人(中位年齡33歲)的淋巴結特發性疾病,患者有全身癥狀和實驗室檢查異常,如高γ球蛋白血癥、血沉上升和貧血[7]。可累及單個淋巴結或多組外周淋巴結、縱隔淋巴結和脾。本病最為關鍵的組織學特征為淋巴結結締組織網的纖維炎性反應,并且可以蔓延至淋巴結周圍的軟組織中。病灶中有增生的小血管、組織細胞、肌纖維母細胞,混合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病變中通常無濾泡結構。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顯示淋巴細胞主要為T細胞,組織細胞表達CD68,梭形細胞表達波形蛋白和actin,這組免疫表型提示炎性假瘤是一類纖維組織細胞增生性病變,本例的形態和免疫表型很像炎性假瘤,但是纖維母細胞不明顯,抗酸染色及結核桿菌核酸檢測陽性,可以排除。
(3)T細胞淋巴瘤:外周T細胞淋巴瘤或血管免疫母細胞T細胞淋巴瘤,均可以出現全身系統性癥狀、高SUV值和組織學上的炎性背景,是本例最需要鑒別的疾病。本病例CD21未見FDC網的存在,提示淋巴結正常結構消失,CD3陽性的T細胞多于CD20陽性的B細胞,但是細胞散在,不成片或彌漫,體積不大,無明顯異型性,均不支持T細胞淋巴瘤。
(4)霍奇金淋巴瘤:青壯年期是霍奇金淋巴瘤的發病高峰,本例為年輕患者,出現全身系統性癥狀,臨床及影像學均提示腫瘤性改變,病理形態學表現為炎性背景,雖然未見典型的霍奇金樣細胞,但也是需要鑒別診斷。本例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未見CD15、CD30和PAX5陽性的腫瘤細胞,可以除外霍奇金淋巴瘤。
(5)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本例為年輕人,高熱、急性起病,淋巴結病變內大量組織細胞,我們很容易想到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淋巴組織細胞亞型),但是形態學沒有找到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標志性瘤細胞(Hallmark cell),且免疫組織化學上皮細胞膜抗原及ALK陰性,可以排除。
本文討論了1例具有特殊形態學的結核性淋巴結炎,沒有典型的肉芽腫結構,病變內可見豐富的組織細胞,如果不做抗酸染色,很容易漏診分枝桿菌的感染;結核桿菌的PCR檢測進一步證實為結核桿菌引起的病變。
本例給我們的提示:
(1)臨床出現發熱及全身淋巴結腫大,淋巴結病變中見到大量組織細胞,炎性背景中的淋巴細胞缺乏明顯異型時,在排除淋巴瘤的診斷后,我們還要想到分枝桿菌感染的可能,并加做抗酸染色;
(2)如果開展了基因檢測,我們可以通過結核桿菌核酸的PCR進一步證實是否為結核桿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