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4歲,因腹痛、便血1d于2006年12月10日急診人院。入院前1d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腹持續性脹痛,解鮮血便2次,總量約200 mL,伴惡心、嘔吐胃內容物,無嘔血。入院前10 h暈厥1次,無頭痛、發熱。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史等。1個多月前行膈肌血腫清除術+膈肌修補術。人院體格檢查:生命體征平穩,慢性病容,消瘦,左鎖骨上窩、左腹股溝區各捫及一腫大淋巴結,分別為0.5cm×0.5cm和1.0cm×0.5cm,質韌,活動度好,無壓痛。心肺無異常。腹壁可見靜脈顯露,腹肌張力偏高,全腹壓痛,無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無移動性濁音。雙下肢無水腫。血常規:Hb 113g/L,PLT計數139X 109/L,WBC計數7. 5X109/L。腸鏡示:到達回盲部,腔內大量血性糊狀便附于腸壁表面,降結腸黏膜皺褶尖端蒼白,未見明顯潰瘍或隆起病變(圖1)。胃鏡示:食管、胃和十二指 腸未見明顯異常。小腸稀鋇造影未見異常。腹部CT示:考慮腸系膜旋轉不良可能,伴腸系膜上側支血管形成,部分小腸腸壁腫脹,脾靜脈周圍軟組織腫脹。腹腔干動脈、腸系膜上、下動脈造影示:胃左動脈遠端分支增多、迂曲、分布紊亂;肝動脈分支異常擴張,部分分支血管呈膽管樣改變;回腸動脈見造影劑異常充盈;股動脈迂曲(圖2)。人院后經止血、對癥治療,腹痛緩解、排便正常出院。出院診斷:①下消化道出血,缺血性腸病可能;②腸梗阻。
圖1.腸鏡見降結腸黏膜皺襞呈典型蒼白外觀(黑色箭頭)
2007年1月30日患者因反復多臟器出血、球蛋白升高(71.8g/L)、凝血功能異常再次人院,住院期間患者并發腦出血及腸梗阻,經保守治療好轉。骨髓涂片示:紅細胞呈緡錢狀排列,淋巴細胞為0.295,漿細胞為0.055,可見部分漿細胞、淋巴漿細胞呈簇狀或散在分布,以及Dutcher小體(圖3)。免疫表型檢測:淋巴細胞CD20(+)、CD79(a)(+),漿細胞(+)、IgM(+),IgG(—),κ輕鏈(+),λ輕鏈(+)。骨髓有核細胞流式細胞檢測:骨髓細胞中部分細胞表型符合異常淋巴漿細胞。診斷為華氏巨球蛋白血癥/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漿細胞型)。化學治療方案為,利妥昔單克隆抗體500mg,環憐醜胺1000mg,長春地辛4mg,地塞米松10mg,氟達拉濱60mg,共8個療程。2015年4月復查:Hb170g/L,PLT計數118X109/L,WBC計數6.73X109/L,白蛋白48.0g/L,球蛋白26.2g/L,尿素氮5.95mmol/L,肌酐89. 0pmol/L,血清IgM4060mg/L,流式細胞學檢查未檢測到免疫球蛋白輕鏈限制性表達。患者一般情況良好,未再出血,亦無其他不適癥狀及異常體征。
圖2.腹腔血管造影示血管分支增多、迂曲、異常擴張(白色箭頭)
圖3.骨髓活組織檢查見漿細胞及淋巴漿細胞呈簇狀或散在分布,可見Dutcher小體(白色箭頭)蘇木精-伊紅染色X200
討論華氏巨球蛋白血癥是一種骨髓中分泌單克隆IgM的淋巴樣漿細胞大量增殖疾病,WHO將其歸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淋巴漿細胞淋巴瘤。臨床表現包括疲勞、厭食、體質量下降和高黏滯血癥等,但約有30%患者無臨床癥狀。髙黏滯血癥主要因血循環中免疫球蛋白增加所致,表現為出血、神經系統損害和視力損害,還可引起皮膚雷諾現象、急性腎功能損害、關節癥狀等。髙黏滯血癥患者的眼底可表現為靜脈膨脹、扭曲、微動脈瘤形成。本例患者因多臟器出血就診,最后經免疫電泳、骨髓活組織檢査確診為華氏巨球蛋白血癥。IgM及輕鏈副蛋白在組織沉積可引起多系統的淀粉樣變性,沉積于胃腸道黏膜固有層,導致腹瀉、出血和假性腸梗阻。本例患者病程中曾多次出現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腹部X線片提示腸梗阻,與此有關。
目前本病尚不能根治,因患者年齡較大、病情進展緩慢,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患者生命質量和延長生命。一般采用烷化劑、嘌呤核苷類似物和利妥昔單克隆抗體治療。沙利度胺和糖皮質激素可用于一線方案失敗或疾病復發的患者。本例患者住院期間進行化學治療、門診口服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效果較好,隨訪至截稿已8年,IgM下降>90%,無淋巴結及器官腫大,無出血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