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刊登了一項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在小鼠模型中,富含果糖的玉米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會促進腫瘤的生長!而玉米糖漿正是可樂等含糖飲料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高果糖玉米糖漿加強小鼠腸道腫瘤的生長,這個標題也蠻直接的……(圖片來源:《科學》)
這項研究源自對歷史數據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自從上世紀80年代起,可樂等含糖飲料開始風靡。而幾乎是在同一階段,年輕人中的結直腸癌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一些研究也發現,那些攝入更多含糖食品的人,患上結腸癌的風險也更高。但這些發現還太為初步,最多只能將兩者聯系起來,無法帶來因果關系的判斷。
而本研究的目的,則是為了更好地了解飲食與癌癥之間的關聯。在美國,大部分含糖飲料的甜味來源是富含果糖的玉米糖漿,內含葡萄糖和果糖。而糖分對健康的負面影響,也早已得到了闡明。導致結腸癌的罪魁禍首,會是這些糖漿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們使用了早期結腸癌的小鼠模型。這些小鼠體內的APC基因被敲除,容易出現結腸癌。“超過90%的結直腸癌患者都有此類APC突變,”本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之一Jihye Yun教授說道:“去除APC蛋白,就好像是挪走了汽車的剎車,讓正常的腸道細胞開始無休止的生長,形成早期腫瘤。”
隨后,研究人員每天給這些小鼠喂食400微升的玉米糖漿,大約只有8滴水的體積。從含量上看,大約相當于人類每天喝一罐可樂。對糖漿量的嚴格控制,是為了避免小鼠產生肥胖癥狀,干擾分析。后續的結果表明,研究人員的控制很成功。8周到9周后,與對照組相比,攝入糖漿的小鼠,體重沒有顯著差異。
但在它們體內,卻發生著驚人的變化。解剖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這些小鼠腸道的腫瘤數目雖然沒有明顯變化,但腫瘤體積卻明顯增大,惡性程度也更高。Yun教授說,這些結果表明即便攝入了少量的糖漿,也能促進腫瘤生長。
與對照組(黑色)相比,攝入糖漿的小鼠(紅色),病情變得更為嚴重了(圖片來源:《科學》)
“我們并沒有說玉米糖漿導致了新腫瘤的發生,因為即便是沒有添加糖分的正常飲食,這些小鼠也會出現腫瘤,”本研究的第一作者Marcus Goncalves教授提醒道:“但一旦你提供額外的糖分,腫瘤就會長得更大。”
隨后,科學家們揭示了背后的分子機理。我們前面提到,玉米糖漿里含有葡萄糖和果糖。利用同位素標記的方法,他們發現結腸癌腫瘤細胞里的一種酶會先對果糖進行代謝,產生一種叫做“果糖-1-磷酸”的代謝產物,而這種代謝產物會促進腫瘤把葡萄糖作為能量源。此外,這種代謝產物也會促進脂肪酸的合成,從另一個維度協助腫瘤生長。
糖漿的攝入會促進腫瘤對葡萄糖的利用(圖片來源:《科學》)
研究人員們指出,這種作用機制可能不僅僅限于玉米糖漿。在玉米糖漿中,葡萄糖和果糖的比例接近1:1。而平時更為常見的蔗糖,也正是由1:1的葡萄糖和果糖組成。因此他們猜測,蔗糖或許也能產生類似的促癌效果。
這項研究在揭示糖類的潛在危害之外,還帶來了潛在的抗癌策略。“我們的研究表明通過調控葡萄糖代謝,兩條遺傳通路有望逆轉玉米糖漿的效果。”本研究的另一位主要負責人Lewis Cantley教授評論道。作為癌癥醫學轉化的專家,Cantley教授也是藥明康德合作伙伴Agios Pharmaceuticals的創始人之一。目前,這家新興生物技術公司已有兩款創新抗癌藥物得到了美國FDA的批準。
在本項研究里,Cantley教授與其團隊提出的兩項“控癌”策略也已經得到了動物實驗的驗證。在帶有APC突變的小鼠模型中,科學家們又額外引入了兩種基因突變,一種能抑制果糖代謝,另一種能影響脂肪酸合成。實驗結果表明,任意一種突變,都能夠逆轉糖漿的“促癌”效果——即便攝入了糖漿,這些小鼠的腫瘤也沒有進一步擴大。
“玉米糖漿是大部分含糖飲料中的主要成分。這項研究發現結直腸癌能利用糖漿作為能量源,加速腫瘤生長,這令人驚訝,” Cantley教授總結道:“許多研究都將結直腸癌與飲食聯系了起來,這項研究則揭露了一種直接的分子機制,將糖類攝取和結直腸癌聯系起來。”
這些在突變小鼠中取得的結果,能否在人類身上得到重復,依舊是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但基于這些小鼠發現,研究人員們建議,罹患結腸癌的患者,或結腸癌高風險人群,最好還是戒掉含糖飲料。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研究員康鐵邦、副研究員武遠眾團隊研究發現,ASB7擴增會導致基因組不穩定,同時賦予腫瘤對PARP抑制劑(PARPi)的敏感性。這一發現未來或可為ASB7擴增型腫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思......
CD8T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能夠通過釋放細胞毒素并誘導靶細胞死亡,有效清除被感染或發生異常的細胞。作為免疫治療的前沿手段,CD8T細胞療法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然而,腫瘤微環境常通過抑制性......
腫瘤醫生推薦一名患者做基因檢測,基因檢測公司給予醫生200元好處費。近日,上海市普陀區市場監管局微信公眾號披露了基因檢測商業賄賂的典型案例紀實,揭露了上述行業內幕。《中國經營報》記者查詢相關行政處罰決......
大腦顱內腫瘤,尤其是位于腦深部或者臨近重要功能腦區的腫瘤,一直是臨床治療中的重要挑戰。傳統手術切除的方法由于手術路徑復雜,容易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此外,放療雖能穿透顱骨,卻可能誤傷正常的腦組織,化療......
在癌細胞的生存競賽中,有一種特殊的“作弊器”——染色體外DNA(ecDNA)。它像是一個游離在細胞內的“外掛程序”,以環狀小圈的形式攜帶關鍵致癌基因,幫助癌細胞“開掛升級”。臨床數據顯示,ecDNA存......
關于征集參與《腫瘤治療類冷凍治療設備注冊審查指導原則》編制工作的相關企業及單位信息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進一步做好腫瘤治療類冷凍治療設備的技術審評工作,我中心已啟動《腫瘤治療類冷凍治療設備注冊審查指導原......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scNET系統,能深入了解細胞在腫瘤等復雜生物環境中的行為變化,有望為疾病治療研究提供新途徑。公報說,當前單細胞測序技術日益成熟......
上海科技大學常任副教授王皞鵬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許琛琦、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教授達里奧·維尼亞利、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孔燕以及百濟神州沈志榮,首次闡明了免疫檢查點LAG3受......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劉杰、研究員駱菲菲團隊,揭示了STING激動劑誘導單核細胞內源性PD-L1介導免疫抑制的全新機制,并提出通過STING信號重編程提升治療療效的新策略。3月10日,相關研究發表于......
圖HistoCell算法框架(a)及其對腫瘤病理影像相關細胞類型信息的預測精度(b)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341008)等資助下,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李梢教授課題組,在智能解析......